豆豆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85章 谁是李福达(第2页)

兵科给事中刘琦挺身而出,毫不留情地批判郭勋道:“那些求讨书信者,必定是知情者;而那些受嘱的党羽,显然是意图贿赂。此案的真相,恐怕远非表面那么简单。”他言辞犀利地剖析道:“那妖贼名为李午,其中的‘午’字,乃是四正之时,正阳之位,寓意着极大的邪恶。而张寅之名,乃是岁首建寅,人生于寅,这其中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户科给事中郑一鹏也站了出来,他声称:“经过深入调查,我发现张寅的罪行深重,这更让我意识到郭勋的罪行远不止于专横跋扈。郭勋明知张寅是谋反杀人的首恶之徒,本应揭发其罪行,为国除害,但他却与之往来结交,显然是狼狈为奸。”

御史潘壮也上疏直言不讳:“张寅,天下人皆知其为李午;而李午,更是天下公认的谋反之人。为了维护朝廷的法度,恳请将张寅严惩不贷,同时解除郭勋的兵权,以儆效尤。”

……

在案件尚未水落石出之前,这些言官们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定张寅就是李午,就是李福达。他们似乎已经被某种力量所牵引,迫不及待地想要给张寅定罪。

在明代,言官们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的人数之众,堪称历朝之最,多数都身负进士的光环。这些言官,虽品级不高,却心怀坦荡,无惧无畏,敢于直言不讳,不惧得罪权贵。而他们的权力,却重如泰山,即便是二三品的大员,见了他们也不得不恭敬有加。

朱元璋如此精妙的设计,意在将这些既有胆识又饱读诗书的言官们,化为“天子之耳目”,让他们成为查不法、查贪官、查奸佞的利剑,确保大明江山永固。

士大夫们并非简单的工具,他们内心有着独立的意识,有着“从道不从君”的坚守。言官们,尽管身处皇权的阴影下,却时常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化身为“公理”的守护者,向那些皇帝宠信的奸佞宣战。

在这场风暴的中心,言官们或许就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既是皇权的耳目,又是公理的守护者。

马录的果决与坚定,赢得了整个士大夫群体的赞誉。吏部侍郎孟春由衷地称赞道:“昨日劾郭勋之举,真是大快人心。那郭勋虽然喋喋不休,但越是如此,越显得他的无耻。”大理寺丞汪渊也感慨道:“昨日见到你的章奏,攻伐巨奸,真是令人振奋。若非有你这般大风范的人,岂能至此。”工部侍郎闵楷更是赞叹不已:“今日读到你的发奸之疏,风骨卓然,中外皆服其公正,奸雄已落其胆矣。”

在这样的氛围中,马录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知,自己不能有任何犹豫和退缩,必须排除一切奸佞势力的干扰,走到那个早已认定的“真相”面前,揭开它的面纱。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失败了,那么这些追求正义的人们的努力,不就成了一个笑话吗?

于是,马录开始了他的调查。这一查,还真让他查出了惊喜——那真相,似乎比他想象的还要惊心动魄。

在一连串错综复杂的线索中,官府终于捕获到了一众新的人证。定襄县的韩良相,这位在北京结识了李俊、李二和李三等人的关键证人,突然浮出水面。据他回忆,那三人曾在某个隐秘的场合向他透露:“我们是李福温之子,如今在上官府中的张寅,其实真名叫李福达,他正是我们的五叔。你若不信,只需掀起他的帽子,看他是否是个秃子。”韩良相心中一动,随即暗中观察,果然发现张寅头顶光秃,与三人所言完全吻合。

同时,从陕西方面解送过来的十五个目击者也为案件增添了重量级证据。官府特意安排了一场辨认会,让张寅与一众皂隶站在一起。这些目击者一眼便认出了张寅,纷纷上前扯住他,坚定地说:“没错,这就是李五!”

就在案件看似即将尘埃落定之际,一些疑点却悄然浮现。张寅的年龄成为了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根据记录李福达户籍的黄册,张寅应该只有五十一岁,但眼前的他却已是六十六岁的老者。此外,崞县县民杜文住的证词也带来了混乱,他坚称李福达曾娶了自己的姐姐杜氏,可张寅的妻子却分明姓林,而黄册里李福达的妻子则姓张。

这些疑点,对于已经深信不疑的马录来说,似乎只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他迅速公布了再审意见,断定张寅、李五、李福达实为同一人,并依照律法处以极刑——凌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那它仅仅是一个清官明断的简单故事。但马录的追求远不止于此。他深知,正义不应仅止步于一两个人的清白,更应彻底荡涤世间的浑浊。因此,他决心将这场“正义”的火焰燃烧得更旺,直至将朝堂上的一切奸佞烧尽。

嘉靖皇帝的心情犹如乌云密布的天空,压抑而沉重。自他登上皇位以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群体就像一群喋喋不休的乌鸦,时刻在他耳边提醒他要守规矩。然而,身为天子,他又怎能容忍自己的权威受到任何人的掣肘?

嘉靖帝对于权力的掌控有着天生的敏锐和天赋,他像一头狡猾的猎豹,时刻准备扑向那些敢于挑战他权威的人。左顺门的鲜血事件,便是他给这群士大夫上的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君是主,臣是仆,该闭嘴时就闭嘴。

“大礼议”一事后,嘉靖帝对文官们的信任几乎消磨殆尽。为了平衡朝堂势力,他开始大力提拔那些身份尊贵的人,郭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郭勋的崛起却引起了言官们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弹劾郭勋,罪名五花八门,从侵占军田到给亲戚走后门,再到剥削士兵,无一不指向他的贪婪和腐败。

在嘉靖帝的眼中,郭勋却是个难得的“好同志”。他相信郭勋的忠诚和能力,对于言官们的弹劾,他总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当马录鼓起勇气弹劾郭勋时,嘉靖帝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案子交给巡抚去办吧。”言下之意,他并不打算深究郭勋的罪责。

张寅案再审结果出来后,嘉靖帝虽然认可了马录的判案,但对郭勋的处罚却只是口头指责了一下。这种明显的偏袒和庇护,让朝中的言官们感到愤慨和无奈。他们知道,想要真正揭露郭勋的罪行,还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而这场关于权力、正义和真相的较量,也注定会愈发激烈和复杂。

言官们对于皇帝的偏袒深感愤慨,一场名为“正义”的追击风暴正悄然爆发。这些身负监察之责的官员们,纷纷挺身而出,上疏弹劾郭勋,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其中,更有两份奏疏是二十多位官员联名上书,他们言辞犀利,直指郭勋与反贼勾结的罪行,声称此人罪无可赦,皇帝不应再包庇纵容。

然而,就在言官们声势如虹之际,皇帝的心腹张璁和桂萼却道出了另一番话。他们暗示言官们内外勾结,借端陷害郭勋,其目的更是为了逐步打压那些曾参与“大礼议”的官员。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嘉靖皇帝的心头。

嘉靖皇帝回想起那段令他头疼不已的“大礼议”时光,文官们集体哭谏的场景历历在目。他心中的愤怒如同火山般喷薄而出,这些人,究竟为何要置郭勋于死地?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所谓的“正义”吗?不,嘉靖皇帝看出了言官们的真实目的——他们是在向皇权发起挑战,试图用一种名为“公理”的力量来驯服他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

想到这里,嘉靖皇帝对于李福达一案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心中或许已有了翻案的念头,毕竟,对于他而言,维护皇权的尊严和权威,远比追求一个所谓的真相要重要得多。

皇帝闻讯后,立刻下令锦衣卫火速赶往山西,全面接管这桩棘手的案件。他深知此案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于是特意指派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联合锦衣卫,共同进行会审。这场会审历经六次,每一次都牵动着朝野上下的神经。

前五次会审,均由刑部尚书颜颐寿亲自坐镇。他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案卷和形形色色的证人,心中却是五味杂陈。参与审判的官员人数不断增加,从九卿到五府,从科道到各部,似乎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朝廷对此案的重视和公正。然而,在这看似公正的审判背后,主审官员们却不得不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他们如同在皇权与舆论的夹缝中艰难挣扎。

第一次会审,场面虽然庄重,但结果却有些敷衍。双方证词被简单地重复了一遍,并未发现新的证据,原判得以维持。嘉靖皇帝得知后,大为不满,敦促会审官员们“勿得徇情回护”,务必查清真相。

第二次会审,局势骤然紧张。一个重要证人突然翻供,原本坚称张寅就是李福达的李福达妻弟杜文住,此时却改口称自己与李福达并无亲缘关系。他声称自己的姐夫也叫李福达,但身材矮小,脸上有麻子。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颜颐寿措手不及,他不敢也不想轻易给出结论,只能将供词一一列举,含糊其辞地处理。嘉靖皇帝看到这样的结果,怒火中烧,再次斥责主审官员徇私舞弊,甚至扬言要亲自审讯犯人。经过一番劝说,皇帝才勉强压下了怒火,但他明确要求,下一次会审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三次会审,颜颐寿再次审视了双方的证词,他发现原告的证词中确实存在诸多疑点。然而,指证张寅为李福达的证据链却依然看似完整。在皇帝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和斥责下,颜颐寿只能硬着头皮,再次赞同原判。然而,嘉靖皇帝并未就此罢休,他再次告诫颜颐寿:“不许仍前回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皇帝一次又一次地驳回官员们的审判结果,他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他要翻案。这场看似公正的会审,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皇帝与朝臣们之间的一场较量。在这场较量中,谁将成为最后的胜者?真相又将如何浮出水面?一切都充满了悬念和未知。

颜颐寿此刻已身处绝境:倘若他坚持原判,势必将激怒皇帝,引来无尽的麻烦;然而,若他贸然改判,又该如何推翻之前铁证如山的证词?更重要的是,一旦改判,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官员们也将难逃厄运。面对这样的困境,颜颐寿只能寻求一个折中的方案。他一方面坚持认为张寅即是李五和李福达,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无法证实张寅参与谋反的罪行。

为了挽回些许局面,颜颐寿毅然呈上了一篇悲壮的奏疏,详尽地叙述了从马录审案至第四次会审的整个过程。他坚信,若此案为诬告,那整个文官系统都将陷入腐败的泥潭,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然而,皇帝已然听不进任何解释,愤怒地斥责审案官员们“朋谋捏诬,泛言奏饰”,命令他们“戴罪办事,待再问明白,一总发落”。

第五次会审时,官员们若仍看不清形势,那真可谓愚蠢至极。一些证人在这关键时刻“适时”地改变了口供,马录也主动承认了自己的失职。审案人员最终推翻了之前的结论,认定薛良为诬告。

事情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真相却已变得面目全非。

倘若张寅真的是那传说中的李福达,那么因为岁月的洗礼,出现相互矛盾的证词无疑是极其寻常之事;但若张寅与李福达并非同一人,哪怕是一丁点的疑点被轻易忽视,都有可能酿成一桩无法挽回的冤案。从案件本身深入剖析,张寅、李五、李福达这三个身份,看似紧密相连,指向同一人,然而,这看似完整的证据链,实则如同被迷雾笼罩,难以通顺连贯。

热门小说推荐
反派就是这样子的

反派就是这样子的

关于反派就是这样子的虚假的反派自大贪婪欺男霸女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斩草不除根。真正的反派身份矜贵家世显赫稳健藏拙精打细算永远以大欺小自带boss模板实力深不可测。姜澜认真脸我真的是个反派啊。众人拼命摇头不你不是。(无敌流爽文轻松无系统)...

让你当兵戒网瘾,你成军官了

让你当兵戒网瘾,你成军官了

重生零九年,只是这个重生姿势貌似有点不对。这一世,家庭富裕,王野网瘾成性,高考前一天都能通宵。无奈,王爸决定送王野去部队当兵戒网瘾。两年后当王爸视频和儿子打电话,准备问他什么时候退伍回来继承家业的时候。一身军官制服的王野,直接让王爸错愕不已。爸,我准备在部队一直干了,那什么,家业方面,你要不和妈考虑考虑再生一个?...

我在狗血文里反虐四个渣攻

我在狗血文里反虐四个渣攻

星际狗血文开局,兰沉是嫁给帝国上将的漂亮废物。大雨倾盆之夜,他被淋到浑身湿透,看着自己的上将丈夫和白月光并肩走入军部。上将看他的眼神冷淡高傲,却将白月光牢牢护在身后。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他哭红眼...

港综:曹达华在我身边卧底

港综:曹达华在我身边卧底

林子社蹲在街边望着对面的银蛇大厦,他掏出电话摁下号码,喂,刘强。我想拍部电影叫做无间江湖。听起来像烂片?是不是不给银蛇哥面子先?...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农学教授朱襄穿越成战国乱世的赵国平民,好不容易生活有了些起色。携家里所有细软跟豪商跑了的长姐将外甥丢给他,说她和另一个豪商好上了,不方便带孩子。气愤的朱襄刚想把孩子送与他人养,却得知这个孩子名为政,其父为秦国王孙异人。朱襄茫然,我外甥是嬴政??但我姐不叫赵姬,叫春花啊!为了不让始皇帝从历史中消失,朱襄决定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养育始皇崽。叮的一声金手指耕种系统上线,与历史名人的好感度可兑换良种。朱襄泪流满面地亲了亲始皇崽的额头不愧是始皇崽!真给力!看舅父为你种出万里江山!很久以后,秦始皇俯首案牍间小憩,仍能梦见童年那一幕。舅父牵着他的小手,走过漫长的田埂,指着接天的金黄色穗田。政啊,舅父有一个梦想,将良种种遍日月所照所有土地,让黔首都能吃饱肚子。舅父,政把日月所照所有土地都打下来,给舅父种田,好不好?啊?哈哈哈哈哈,好啊。舅父让他坐在肩上,哈哈大笑,政的国土扩张到哪,舅舅的田就种到哪。大手握住小手。一言为定。注意1本文文风通俗,多现代词汇,人物之间称呼和对话不依循先秦古例(比如用你我不用汝吾),温馨养崽团宠轻松种田日常群像文2为了剧情需要,人物和大事件时间都有微调,有大量杜撰人物和事件,参考大量野史,谢绝考据2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对本文剧情不喜请立刻止损点×,作者能力有限,别指望我能改,请选择符合你喜好的作者支持3正版读者人人平等,请勿拉踩喜欢本文的读者为作者的XX,我就一臭码字的,我不配4周三入v,有防盗,日更,有事断更会请假。但每日更新时间不定,0点前写多少发多少。0点后早上9点无更新,大家可以健康睡眠,不用熬夜刷,每天睡觉前或者起床时看一眼刚好。内容标签穿越时空种田文系统爽文主角朱襄,嬴小政┃配角战国那群人┃其它一句话简介农学教授养始皇崽崽的种田日常。立意我愿黎民皆温饱,欲平天下济苍生。vip强推奖章农学教授朱襄穿越成赵国农家子,没想到居然是秦始皇的舅舅。于是朱襄养养始皇崽,种种地,与历史名人交交朋友,偶尔发挥一下现代人的智慧出谋划策,就这么混成了战国第一名士长平君。本文主角性格乐观,崽崽懂事,朋友真挚,长辈慈爱,主角帮助的人也都知恩图报,是一篇金手指大开的团宠种田,历史爽文,满足了读者对战国时期诸多遗憾,阅读体验十分畅快。作者文笔老道,语言诙谐有趣,风格轻松愉快,擅长描写历史群像,重要历史场景极具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堪称历史佳作。...